Will the robot replace the doctor?
安瓿瓶切割、掰断,西林瓶开启、消毒,摇匀、抽吸、输注……在百级封闭环境下,配药机器人“提灯天使”用它灵活的机械手娴熟地操作复杂的配液程序。从验证处方到配好药、出药,配一瓶由6支药混合而成的化疗药,全程只要2分钟。这是记者在北大深圳医院外科大楼住院部药房见到的情景,从去年9月开始,静脉配液机器人“提灯天使”在该院“上班”已经一年多了。
11月6日,2017年度国家执业医师资格综合笔试成绩公布,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智医助理”以超出分数线9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我国甚至是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评测的机器人。
医疗机器人来了,机器人会取代医生吗?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化还需要多久?近日,在深圳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医疗机器人大会(以下简称“大会”)上,来自机器人领域的科研专家、临床一线的医学专家、致力应用的产业公司负责人同台探讨医疗机器人的科研及临床应用。大家一致认为,尽管医疗机器人还只做一些辅助医生工作,距离实现真正的“机器人医生”还比较遥远,但医疗机器人在医院的应用前景仍值得期待。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深圳医院、医疗机器人企业正联起手来,加快推进医疗机器人的研发和临床试验,加速医疗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应用:从“达芬奇”到“提灯天使” 医疗机器人不断“上岗”
提起医疗机器人,广受好评的莫过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1999年第一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美国面世,2000年被美国药监局正式批准投用,很快,它风靡全球,进入世界各地顶级医院的手术室。
虽然“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还没有在深圳亮相,但深圳企业研发的导医机器人、配药机器人、医疗配送机器人等已经不断被投入到医院,它们主要运用于智能导诊、健康宣教、静脉配药、康复等场景。
北大深圳医院的静脉配液机器人“提灯天使”是由深圳市博为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研发的,该机器人主要职能是用于配置肿瘤药物,目前还处于临床测试阶段。“以前肿瘤患者所需的化疗药物都要依靠护理人员手工配置,不仅容易出现人为差错和污染,对患者安全形成潜在威胁。”北大深圳医院护士长任玉香说,而且化疗药物具有强烈的挥发性和腐蚀性,护理人员存在职业损伤的高风险。自从有了配液机器人后,药房护士不用再分担这种重复简单又高风险的工作,将更多精力用于观察护理病人和临床健康宣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近日,在第二届世界医疗机器人大会上,深圳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了公司最新研发的医用运输机器人——无人车,这款机器人的主要工作场景是在消毒间或者手术间,帮助医务人员传送医疗设备和血样等,解放人手,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医院采取的血液样本在时间上是有要求的,而人工配送要等血液样本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进行,这可能会耽误时间。而且,这部分工作一般是由护士来承担,很枯燥。”深圳罗伯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人员关磊说,而无人车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关磊介绍,这款无人车可以通过垂直电梯跨楼层配送,能在医院的各个科室之间运送物品。在安全性上,该无人车配有指纹和刷卡双重身份认证,以保证车上的样本不被其他科室或患者取走,防止样本丢失或被污染。据悉,这款无人车很快将进入医院进行测试。
焦点:机器人取代医生?目前医疗机器人只能当“配角”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开展微创手术、“提灯天使”进行静脉配液、IBM的Watson机器人进行肺癌诊断、“智医助理”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从导诊咨询到配液诊断,医疗机器人在医疗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医生会被机器人取代吗?
这些医疗机器人虽还没有真正进入临床,但已经有医生担心“饭碗不保”。不过,大多数医生、科研人员和产业界人士表示,机器人医生始终不能取代人类医生,最多也就是替人类医生减轻工作负担而已。
“尽管人工智能在医疗康复和手术技术方面有了非常重要的应用可能,但机器人目前的记忆以及学习能力与人类还差得很远。”在大会上,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汉堡大学信息科学教授张建伟表示,“人类大脑是非常强大的认知系统,机器人要全部实现还需要几十年。”张建伟认为,将人工智能、互联网通讯等手段与医疗机器人结合起来,在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前景无限。
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关毅也表示,与临床医学专家相比,医疗机器人有许多优点,比如可以进行连续七天的复杂工作,忍受患者的不良情绪,但在当今医疗决策的复杂程序中,机器还缺乏足够的知识表现力和推理能力。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深圳人民医院院长邱晨认为,目前医疗机器人产品还存在不少瑕疵,根本不可能取代医生。“比如手术机器人尚有许多关键问题亟待解决,需提高视觉的控制能力,让医生移动双眼就可无时差地控制3D镜头视角。”邱晨说,但目前一些手术机器人的技术是滞后的,例如看到血管出血,但实际上早就出血了,传输过程滞后几秒就会给患者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
对于目前众多企业正在研发的导医服务机器人,邱晨更是不看好,认为这类机器人就好比是玩具。“导诊机器人只能问一些‘你好,请问你看哪个科?’‘您需要什么帮助’这种机械化提问,解决不了医院的痛点,对于门诊人流多的医院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占用了有限的空间。”邱晨说。
邱晨的这种说法也得到一定验证。去年北大深圳医院首批“上岗”机器人中,还有另一款护理机器人“艾玛”。“艾玛”算得上病房里的“导游”,可以告诉患者如何办理出入院手续、介绍住院环境、叮嘱住院事项等。患者有什么不清楚的事项去找它,它都“不厌其烦”。它还常常帮护士“跑腿”,护士只要把传递的物品装到它的储物舱里,输入床号等信息,它就会“跑”到患者病床前“送货”。病患一扫腕带上的条码,对上“暗号”,即可自动开锁“取货”。
不过,3个月前,“艾玛”就被送回厂家“进修”,因为“她”做的事情太有限,不能满足病房医护人员的需求,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北大深圳医院骨科孙护士长说,“艾玛”在病房遇到障碍不会停步或者拐弯,在“智力”和服务功能上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前景:医疗机器人正站在风口上 深圳产新型康复机器人或明年亮相
目前,医疗机器人的分类并不统一,不过一个常见的分法是将医疗机器人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导诊机器人、医疗运输机器人等被统称为服务机器人。
在国内,医疗机器人仍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实现产品规模化的案例几乎未有。关磊表示,这主要由于我国医疗机器人的普及率和使用率低下,导致医疗机器人市场化更为艰难。记者了解到,康复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是小企业扎堆,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高尖技术依然依赖进口。而由于配药机器人及耗材的终端售价不菲,所以医院的购买动力并不是很大。
不过,医用机器人正站在政策的风口上。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测算,未来5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行业年复合增长率将稳定在15.4%。至2020年,全球医疗机器人规模有望达到114亿美元。在资本的带动下,深圳企业研发医用机器人的热情也一路走高,他们加快与高校、医院合作,把医疗机器人研究开发作为重点课题项目,加速推进医疗机器人的国产化进程。
随着全球老龄化现象的加剧,康复机器人成为企业研发的重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医疗机器人生产企业中,超过三成的企业为康复机器人生产企业。
“目前从国外引进的康复机器人约需400万元,该设备治疗收费昂贵,在许多医院沦为摆设。”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与生命质量工程研究所所长曹其新表示,“由于目前康复医师的匮乏以及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刚性需求,发展国内康复机器人非常迫切。”
外骨骼机器人是目前公众认可度最高的一类辅助器具,可以进行康复护理。在今年的高交会上,深圳市丞辉威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出了一款下一代软性仿生外骨骼产品,该产品将软体机器人与康复护理进行了有机结合,让外骨骼像衣服一样轻便,并可以通过脑电进行控制。“该产品基于多年生物力学研发的神经肌肉模型控制算法,使产品提供舒适的仿生助力轨迹,提供助力而不是强制人体行走。”深圳市丞辉威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彦君说,下一代外骨骼机器人会大幅提高康复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行走的效率,将会是中风、脊椎瘫痪、关节炎、帕金森症等病患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群的生活助手。据介绍,2018年,丞辉威世将推出外骨骼机器人商用机型。届时,将彻底颠覆笨重、昂贵、穿戴不便的传统外骨骼机器人形象,改变整个人体可穿戴外骨骼机器人产业。
不难发现,尽管医疗机器人距离实现真正的“机器人医生”还比较遥远,但博为、罗伯医疗、迈步等深圳医疗机器人企业都在加快推进与医院的合作,推进医疗机器人的产业化,“只有医疗与技术结合,通过临床试验,不断改进临床上的痛点,研发适合医院需求的产品,才能推动市场化和产业化。”关磊说。